beat365“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早期探索”系列论文刊发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五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3日 16:48      已阅读:

日前,由beat365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专题研究成果,正式刊发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五期。此系列论文包括潘家恩教授等撰写的《近代乡村建设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以张謇的南通建设为例》、杜洁老师等撰写的《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卢作孚北碚模式的特色经验》以及张艺英老师撰写的《乡贤主导的在地化乡村建设——以傅柏翠的古蛟地区实践为例》共三篇文章。

其中,《近代乡村建设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以张謇的南通建设为例》一文以张謇所主持的近代南通建设为例,梳理历史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同时讨论社会企业与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张謇所从事的是“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其本人也应被视为近代乡村建设先驱。在近代南通的县域综合发展中,综合发展理念是引领,“内循环”和“在地化”是策略,而以“实业—教育—公益”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则是核心。这些历史经验可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卢作孚北碚模式的特色经验》一文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精英卢作孚在内陆山区的重庆北碚开展了逾20年的乡村建设实践。其秉持以民生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兼具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被誉为“北碚模式”。本文从北碚的城镇规划、产业建设、人的现代化建设、城乡治理四个方面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碚模式跳出了大城市发展逻辑,以民生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在地化特点,通过乡土社会与外来现代理念的融合创新,形成了在落后山区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典范。其经验充分地内在于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探索的历史进程之中,对当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乡贤主导的在地化乡村建设——以傅柏翠的古蛟地区实践为例》一文认为,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理来开展在地化乡村建设,其中傅柏翠于1931—1949年在闽西古蛟地区开展的实践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自1931年开始,傅柏翠离开革命道路,致力于古蛟地区的地方建设。他通过均分田地、整理墟场、山林收归公有等方式,整合了当地的经济资源,用于乡村各项建设。可以说,他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享有使用权的基础上,构建了在地化的社会经济体系,使得辖区内民众得以共享均等公共服务。该实践表明,即使在缺乏工业发展能力的地区,本地乡贤主导也能低成本动员当地资源成功开展在地化的乡村建设。这一经验可以为当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撰稿人:杜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