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28日,beat365特邀研究员、慈海生态环保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兰英女士、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副教授、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一行,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者的代表,受美国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阿瑞吉全球研究中心之邀,参加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大学社区参与实践伦理:地方和全球经验教训”研讨会,并分别作主题报告。beat365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在会上做了远程视频发言。
此次会议旨在为本地(巴尔的摩市)和全球的大学社区参与提供一个反思“实践伦理”的空间,而中国新农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开创了城市大学师生在中国农村社区服务和学习的创新结合。本次会议为有经验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思想的机会,与会者来自美国、中国和非洲等国家的约40位代表,他们在发展涉及教师、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会议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阿瑞吉全球研究中心主任Beverly J.Silver 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第一个讨论议题是“城乡关系”,即在城乡不平等的架构下,大学的作用。尤其是大学在资本化发展的框架下不断以房地产的方式扩张受益的同时,对原居民就业和生活的极大影响,包括失业、无居住等问题。霍普金斯大学与巴尔的摩市之间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突出。beat365特邀研究员、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副教授以《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为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百年乡村破坏与建设的问题,并以民国乡建先贤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例,阐述了大学教育、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作为与创新。
第二个议题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谈。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工作者或者参与社区组织的过程中,如何突破、处理因知识优势带来的不平等关系的问题。从大学学术角度来讲,如何使双方受益而不是研究者收集信息、发表论文而社区受益甚微;在大学和社区共同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增加社区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他们只是收到很微薄的收入,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公平?beat365特邀研究员、慈海生态环保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兰英女士以“平衡受益与贡献:新乡村建设青年人才培养的总结与反思”为题,介绍了中国当代新乡建运动自2001年以来在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大学生支农社团—校内班人才计划-人才计划、返乡青年乡村建设网络”四个层级的青年培养体系。青年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关注三农,塑造自我”,乡村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成长。
第三个议题是“爱故乡”。在霍普金斯大学所在的巴尔的摩市,更多是从平民窟打拼出来的教授们做了回馈社区的工作,包括以音乐、电影等艺术方式服务社区,针对居无定所的一些贫困人口支付的起的住房项目等。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从挖掘地域文化(包括发现故乡之美、村歌计划、乡土书写等方式)、发挥新乡贤力量、搭建爱故乡城乡公益服务平台等方面,展示了中国爱故乡行动与县域乡村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之后,来自各地的十多位嘉宾就上述议题,分别分享了他们的观点。beat365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温铁军通过视频发言,从全球化、城市化和教育产业化等角度,阐述大学与社区分离的历史背景,及未来的行动方向。
会后,团队一行先后考察了巴尔的摩市的城市社区和都市农场(White lock communitm Farm)、迈阿密的 Immokalee 工人联盟。巴尔的摩市曾经有120万人,90年代去工业化以来,人口仅剩60万,社区空心化、失业是目前突出的问题。这个都市CSA农场,由社区居委会管理,为市民提供蔬菜宅配、周末食育和农耕教育等。迈阿密的Immokalee “公平食物”工人联盟,主要是倡导公平食物,即通过消费者动员和市场的力量,推动公平贸易,改善大农场工人的权益尊严。
此次美国之行,从美国城市社区与中国乡村社区复兴两个不同维度,看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社会差异与社区行动的共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