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开营仪式
“四坪美不美?”
“美!”
来自全国的30余位高校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翻山越岭赶到福建省屏南县四坪村,在有600年历史的明堂墙前留影,为清凉的古村带来一股新活力。
2023年7月22日,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开营仪式在位于屏南县煕岭乡四坪村的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举行,开营仪式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住建厅原一级巡视员王胜熙,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退休教授刘忱,屏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肖枫,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屏南县在地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陈子劲,屏南县熙岭乡党委书记张宜世、屏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鹏等共同见证。
潘家恩教授带领营员们参观四坪古村
屏南县副县长张肖枫首先向所有在场领导、专家与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其次对屏南经验进行介绍,近年来屏南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立足实际,依托高山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砥砺奋进、先行先试,探索出了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随后张肖枫副县长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以四坪村为切口来理解乡村巨变的过程,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地方特色以及当下的热点问题,展开多主题的调查与深度的学术研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
张肖枫副县长致欢迎辞
王胜熙副会长在讲话中提到:中国地域广阔,村庄数量很多,乡村振兴的模式也很多,屏南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文创推进乡村振兴之路,这离不开其良好的政治生态、人文土壤,不是可以简单移植和复制的,希望营员们认真观察与思考,探究出其背后的逻辑。
潘家恩教授对营员们提出了三个期望:第一,以屏南为方法,希望营员们结合各自的学科视角来解读屏南经验,并以屏南为一个原点,去思考乡村振兴的创新性;第二,在乡村深度学习,因为整个村庄就是一所学校,大家要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乡村,与乡村的天地万物打交道;第三,在乡村发现中国,乡村是我们的底色,也是我们的根,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应对全球化危机的压舱石。希望大家带着这样的目标出发,在跨学科的交流中寻找更多可能,希望大家10天学习后能够一起满载而归。
随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忱教授受聘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专家与“乡村访问学者”,并作为研习营教师代表发言,她表示,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乡村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但其实乡村是一个整体,要动员全社会加入其中。正所谓“出水才看两腿泥”,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够和广大的青年朋友们一起感受屏南的干部群众“不疯魔不成活”的态度,挖掘屏南经验的奥秘。
张肖枫副县长为刘忱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王胜煕副会长为刘忱老师颁发“乡村访问学者”证书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樊子塽作为第二届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营员代表,以“融”为关键词为新营员作经验分享。一,融入。作为调研者要降低身份,向大地学习、融入村庄,做调研要时刻保持对当地人、环境与文化的尊重。二,融合。作为城乡深度融合的媒介,屏南将城乡间的不同主体和要素进行了连接,形成了化学般的融合,要摒弃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来调研屏南,以一个全新的、融合的视角观察乡村。三,融通。研习营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乡村是个整体,村民是个杂学家,不能用分工的方式来看乡村。希望大家可以开诚布公精诚合作,展开跨学科合作。
济南大学教师白洪谭博士作为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营员代表,以“回嵌、发现、乡建”为关键词进行发言。“回”是方向,“嵌”是程度,很多回乡人更多可能是一种“只回不嵌”的状态,因为“嵌”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要把村民当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研究对象来交流,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回嵌”。“发现”乡村的日常现象,通过一棵树、一个小萤火虫、普通的基层工作者来体会乡村的意义。“乡建”是一种自我救赎,不仅给自己留下宝贵回忆,也在社会探索中总结出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经验,这是一种超越了自我感动的坚强,相信我们怀着乡建梦想的行动会给执着前行的我们以点亮整个宇宙的力量。
据悉,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指导,由beat365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已经连续举办三期。本次研习营为期十天,30余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等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与学者将在此进行为期十天的跨学科的学习与调研,通过专题演讲、田野调查、专题研讨、现场教学、影视导赏、小组调研等活动,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地实践者互动交流,行走屏南,在乡村发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