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3日 18:23      已阅读:

在田野发现乡村,在乡村发现中国。从翠屏山之南到浙西南,一众学者开展一场跨学科、跨地域、跨时间的对话。85日上午,“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团队先后在福建屏南、浙江缙云两地进行多点实地调研、跨学科现场交流、深度对话与反思后,结束了为期10天的活动。

本届“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由beat365官方网站、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河阳乡村研究院共同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长、教授潘家恩分别担任团长与副团长,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松良、山西农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总编辑赵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狄金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臧清、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白洪谭、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讲师张俊娜、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马荟、中国美术学院校友/艺术实践者崔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罗建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俞雅芸等一众来自多个学科的高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2018年起,第一届、第二届“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活动分别前往西北(华北)、西南展开中国农村跨学科巡游,以“单一学科犹如盲人摸象,然一隅之得,亦可成就众人之识”为出发点,不断深化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新学术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因新冠疫情,第三期跨学科调研从2020年暑假推至2022年暑假,与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相结合,在屏南展开。2023年夏天,第四届“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沿着从福建到浙江的调研路径,以多学科多视角的跨学科调研与对话在乡村中重新发现中国,认识和梳理中国农村演变基本经验与规律的共识。

在乡村发现中国·屏南篇

726日至730日,“在乡村发现中国”调研组在屏南进行“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先后到四坪村、龙潭村、厦地村、前汾溪村、漈头村等进行实地考察,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等团队成员,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屏南县村落文创顾问程美信、陈子劲等在地艺术家,森克艺社、乡野艺校等驻地团队及新老村民展开深入交流,了解以文创、社会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基于跨学科交流所带来的思维碰撞以及行走乡村大地的鲜活体验分享调研收获,举办“从空心村到四民村:弱鸟如何先飞” “艺术何以乡建”“在乡村发现中国·归乡记”等三场研讨会,挖掘与总结屏南乡村振兴经验。

赵月枝教授基于对屏南的观察分享道四坪村从原来工业态的村庄变为了叠加态的村庄,村庄在、又不在,这个新的村庄共同体就从“自在”的村庄变成“自为”的村庄。与此同时,新村民与老村民进一步融合之后都各自形成了新的主体,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

贺照田老师基于屏南“四大艺术家”的实践经验,以“艺术何以乡建?乡建何以艺术”作出点评。在他看来,屏南艺术乡建的可贵之处在于激活乡村之后对乡村发展的安排作了规划和设想,根本点在于将人内在的东西调动起来,而这恰恰是国内艺术界的“山水热”所缺失的,很多人画山水,却不处理生活世界,山水画所代表的意涵并不必然要依托禅意和道家。

狄金华教授则以“是净土与净是土”为题打开屏南的经验,他认为在对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探讨中需厘清两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土适合变成净土?”以及“土怎么变成净土?”,而在实现过程中的一大关键在于多主体的协同参与以及非标准化的创意路径。

臧清副教授则认为屏南突破了以往乡村的想象边界,孕育着乡村疗愈与潜能开发的可能性,很多新村民从中反思生活的状态,反思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希望这种乡村生态可以进一步反哺到城市社区。

在乡村发现中国”调研组在四坪村调研并与新村民交流

调研组在龙潭村与林正碌及新村民座谈交流

调研组在厦地村与程美信及新村民座谈交流

调研组在前汾溪村与陈子劲及乡野艺校团队交流

在乡村发现中国·缙云篇

81日至84日,“在乡村发现中国”调研活动的缙云篇章围绕“千万工程”“强村公司”“两山实践”“两进两回”四个主题展开,专家团先后去往缙云县的壶镇镇陇东村、壶镇镇联丰村、东方镇、新建镇笕川村、大洋镇、方溪乡、双溪口乡姓潘村和溶江乡新西坑村进行田野调查,考察东方菜干共富工坊及强村公司建设情况、笕川“桥下空间”开发利用、电商行业共富学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现场和岩门村古村落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与当地分管部门领导干部与实践者开展主题座谈,基于调研体会开展了跨学科专题讨论。

实地考察东方菜干共富工坊及强村公司建设情况

参观新建镇“桥下空间”共富工坊、电商行业共富学堂

“强村公司”主题座谈(一)

“强村公司”主题座谈(二)

考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现场“两进两回”主题座谈

在讨论中,“在乡村发现中国”专家团分享了他们在缙云调研以后的感想和收获。潘家恩教授总结了浙江乡村“强政府”“强市场”的特点,指出浙江的乡村建设能够将乡贤、乡情和乡愁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立体格局。

张慧瑜研究员将他看到的缙云模式总结为两点,一是缙云的现代化道路之特色在于充分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抓住关键少数乡贤和能人,提高基层农村治理的基础动力。二是强村公司是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加强村集体经济,在乡镇和村委的领导下,利用市场平台,恢复集体经济,是在地的、活化乡村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最终服务于共同富裕,对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王松良教授则从生态学的视角强调了“两山理论”对“三农”价值重现和兑现的意义,重点关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乡村生态系统、协调统一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生态学路径。

周立教授在“两进两回”的探讨中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逆潮流而动”的“回流人群”思索如何能够让其更进一步成为“顺势而为”的存在。他以义利之辨喻指青年和能人回乡的现实矛盾,解决方法则是要让青年人在乡村发现前途,提高产品附加值、服务附加值,以叠加态的方式让缙云的发展能够后来居上。

专题座谈与讨论

从屏南到缙云,在两程为期十天的调研中,“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福建屏南与浙江缙云的乡村实践,运用跨学科、跨地域、跨古今的多视角进行对话与反思,在乡村田野中发现多样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正是在这一“跨越”中,乡村建设的实践才得以与本土的学科理论知识形成良性互动,从单一学科、单一视角走出来,以跨学科的复合视角走进田野,在田野中发现乡村,在乡村中发现中国。